正邦印刷厂咨询:010-123456789
印刷产品分类:
您当前所在位置: > 凯发体育下载国际平台 >

1960年毛主席为她写了一首诗结果引领了国人的穿衣潮流

  1963年,毛主席的这首诗一经公开发表,就迅速传遍大江南北,其中“中华儿女多奇志,不爱红装爱武装”更是传为经典、家喻户晓。

  这首诗不仅仅引领了几代人的穿衣潮流,更是40后、50后、60后,甚至70后,挥之不去的青春记忆。

  1959年,李原慧已经主席身边的做了3年的机要员,还有另一个身份,那就是民兵。

  为了纪念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,她身穿着一身军装,格外飒爽,于是照了一张照片留念。

  第二年,也就是1960年。李原慧随毛主席外出调研,毛主席无意之中发现了她的照片,并”据为己有”。

  当时67岁的主席,看着李原慧的民兵照诗兴大发,同时也作为回礼,毛主席欣然写下这首诗。

  看过老电影的人们都知道,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满大街都是黑蓝灰这样的素色服装,新绿的军装无疑是最扎眼的颜色、最靓丽的款式。

  如果你穿越国,那么一定会见到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。虽然当时正值外族入侵,但世界文明也在快速交融。早期的海归留学生带回了欧美的新鲜玩意,人们从物质和精神上开始摆脱封建束缚。

  当然,还有孙中山先生融合西装、日本学生装、中国传统服饰创造出来的中山装。

  除此之外,男人的长袍马褂、女人的旗袍等传统服饰并存于民国,充分体现了选择的多样性。普通百姓距离时尚则更远些,他们的穿衣主要考虑经济条件和实际需要,为了方便干活,穿的主要还是短袄长裤,这和清朝时并没有太大的区别。

  列宁装、布拉吉、工装、蓝布帽开始流行,虽然总体方向是朝着朴素大方、经济实用发展,但具体表现形式上还是五颜六色、丰富多彩的。

  那时,我们虽然推翻了三座大山,但是却在政治、经济上遭到了西方列强的封锁。面对长期的战争破坏,人们恢复生产、改善生活之路困难重重。

  1951年,毛主席号召全国人民“增加生产,厉行节约”,穿旧衣服、打补丁成为时尚,有的人甚至故意将新衣服洗几遍再打个补丁来人为做旧。

  五十年代末、六十年代初,由于三年自然灾害,人们严重缺衣少粮。花衣服、新衣服成为可望不可即的奢侈品,大家只能穿素色粗布衣服、旧衣服。

  进入六十年代,我们正在努力改造社会、改造思想,大力反对封资修。自古就有的旗袍属于封建主义,西方国家有的西装属于资本主义,苏联传过来的布拉吉属于修正主义,所以都是被禁止的。

  综上所述,建国后,在客观上我们确实困难,在主观上我们提倡节约,因此我们的服装从五颜六色变成了黑蓝灰这样的素色,从西装、旗袍这样“中看不中用”的华服变成了男女通用的工装。

  与黑蓝灰相比,绿色明显更洋气,与工装相比,军装明显更神气,特别是军装背后所代表的爱国主义、集体主义更让人充满自豪。

  于是在六十年代,军装已经开始流行。以至于大家都会借民兵训练之际,拍一张身穿军装的照片,毛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李原慧也不例外。

  1966年,毛主席身穿绿军装,在城楼和广场上接见来自全国各地的。第二天,各大报纸上都刊发了毛主席的照片,从此绿军装风靡全国。

  一是来自军营。建国之初,我国有550万,每年还有新兵入伍和老兵退役。现役和退役士兵穿军装是很普遍的,他们有多余的军装则会被身边的亲朋好友“抢走”,这些军装都是正规的军装,穿起来最神气。

  二是来自民兵。六七十年代,我们与美国尚未建交,但与苏联已经闹翻,得罪了美苏就相当于是得罪了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,随时都有发生战争的可能。因此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准备打仗,各企事业单位都建立了类似军队的组织,完成了军事化准备,以至于出现了七亿人民七亿兵、万里江山万里营的盛况。有条件的民兵组织会发放军装,民兵穿军装也算是“名正言顺”,毕竟也是兵。

  三是来自知青。从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,先后有近三千万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,到农村和边远地区学习劳动实践,他们临行前由组织配发了军装。

  四是来自购买。在城市的一些店铺里面,可以买到军装,当然这不是真正的军装,只是看起来像军装的服装,也就是模仿军装制作的衣服。

  五是来自配发。由于大家都喜欢军装,于是有的单位开始把军装作为劳保用品进行配发,不过这一般是七十年代中后期的事。

  其实,那个年代大家穿的军装,大体上都属于军便装,可以理解为仿造军服颜色和式样生产的流行服饰。从头到脚包括军帽、上衣、腰带、裤子、鞋、挎包。

  那时,身穿一套绿军装,头戴绿军帽,腰扎军腰带,肩挎军水壶,脚蹬解放鞋,胳膊戴上红袖章,是最革命、最流行的打扮。

  当时,现役军人、退役军人、民兵、知青、爱美青年都穿军装,军装可谓满大街都是,但却依然抢手、缺货。

  当时,能搞到一套军装固然是最好的,最起码也要搞一件军品。如果连一件都没有,那就会觉得很没面子,朝思暮想地要搞一件。于是有人就动了歪心思,想办法抢。衣服不好抢,但军帽、挎包比较容易抢。

  当时,很多城市都发生过抢军帽的事件。有的成为闹剧,有的发展为刑事案件。在电视连续剧《红领章》里有一个情节,就是几个小混混抢战士的军帽。当时有的人对军帽已经入魔,据说有人到行军拉练的队伍里抢军帽,本想抢了就跑,结果可想而知。抢军帽成风时,敢戴军帽上街的不是头头、就是混混,普通人只有在人多的时候才敢戴军帽,人少的时候赶紧揣在怀里。

  后来因为严厉打击抢军帽,而且大家有了防备之后不好得手,这样抢军帽之风才慢慢平息。

  当年最流行的是绿军装,其实海军的内衣海魂衫也一度很抢手,只不过知名度没有绿军装那么高。

  不同年代有不同年代的流行色、流行款,但从来没有哪种服装像六七十年代的军装一样,达到从上到下、从老到小、从城市到农村的流行程度。军装之所以这么流行、流行这么久,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:

  一是红色情结。为了革命的胜利,战士进行了英勇的斗争、作出了巨大的牺牲,当之无愧地成为最可爱的人。六七十年代的中国人,大多都有一个军人梦,但当时我国正酝酿裁军,当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穿上绿军装无疑是向心中英雄致敬最简单、最直接的办法。

  当时经过社会主义改造,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都是高度统一的,穿上绿军装具有很强的集体归属感。当时的价值追求不是人无我有、人有我新,而是大家都一样,甚至男女一个样,所以才会出现如此集中的绿军装情结。

  当时正在广泛地开展支农、支工、军管、军训工作,近300万战士投入到了社会主义建设管理的各条战线。他们有理想、有文化、有朝气,成为人们向往、模仿的对象。

  二是追求时尚。六七十年代的中国,还没有电视广告,毛主席身穿绿军装的照片,是最主要的时尚元素,引领了一个时代的穿着方式。当时的电影基本都是革命战争片,人们受到革命英雄的感染,对军营生活非常向往。

  当时的文艺演出多是样板戏,《红灯记》《沙家浜》《红色娘子军》等舞台形象,进一步提升了军装的时尚地位。

  民国时期的风尚已经被打碎,新的标准正在构建,不允许穿奇装异服,军装无疑是人们能看到、能穿上的最帅气的衣服。男人穿上军装干练挺拔,女人穿上军装英姿飒爽。穿上军装不仅有视觉上的美感,而且还代表一个人思想进步、积极向上,是一种由内而外的美。

  新中国成立后,女性的社会地位明显提高,男女都一样、妇女能顶半边天等观念深入人心,女人和男人一样进入了工业、农业等各个领域,和男人从事同样的工作。

  这导致社会的女性审美和女性和自我定位发生了变化,一改传统的柔美转而追求阳刚,军装的去性别化正好迎合了这一需求。

  三是源于舒服实用。当时普通百姓穿的衣服主要是粗布棉麻制品,并不耐用。而在七十年代初期,军装已经采用了三合一的的确良,穿起来宽松,活动自如,干活又非常抗用,一件军装抵得上三件普通衣服。很多军装由于穿着时间长、反复洗,已经发白变色,但仍然没有坏。

  在八十年代初期,城市里的军装热已经开始降温,但农村还是比较流行穿军装。农民常常穿着军装上山下河、种地砍柴,因为军装的扣子非常严整,干活不易进灰,所以几乎家家必备。

  时至今日,农民工也喜欢穿作训服,因为宽松、抗造,作训服和蛇皮袋、塑料桶一起,成为农民工的三大必备神器。

公司简介

…… 更多>>

欢迎来电来厂咨询

  • 地址:深圳市福田区燕南路桑达工业区30栋东3楼
  • 联系人:郭先生
  • 手机:13856274230
  • 总机:0755-83344438
  • 传真:0755-83267528
  • 邮箱:print55@print86.com
    • QQ咨询

    • 在线咨询
    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    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    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    • 电话咨询

    • 010-123456789